新闻资讯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14-07-25
生物传感器是由固定化的生物敏感材料作为识别元件(包括酶、抗体、抗原、微生物、组织、细胞和核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加上适当的理化换能器(如氧电极、光敏管、场效应管和压电晶体等)及信号放大装置构成的分析工具或系统,具有接受器和转换器两大功能。其原理见图1。
生物传感器的发展历程。
1962年,英国科学家Clark和yons首次提出了生物传感器的构想。他们将传统的离子选择性氧化电极与葡萄糖氧化酶组合起来,借助溶液中的溶解氧进行酶与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并根据氧的消耗量或产物H2O2的浓度变化来测定葡萄糖的浓度。1967年,Updike和Hicks研制出了支葡萄糖氧化酶电极,他们将包裹着葡萄糖氧化酶的聚丙烯酰胺胶体固定在隔膜氧电极上,成功地应用于血清中葡萄糖含量的检测,这被认为是上的个生物传感器。1977年铃木周一发表了关于对生化需氧量(BOD)进行快速测定的微生物传感器的报告,并对微生物传感器对发酵过程的控制作了报导,生物传感器的命名由此正式提出。随后,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物技术、生物电子学、微电子学的发展以及对生物活性物质的探索、活性物质固定化技术的研究、生物-电信息的转换的研究,生物传感器的研究获得了较快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纳米材料学的崛起为生物传感器的制备和应用带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同尺寸、不同形貌和不同性能的纳米材料如纳米颗粒、纳米管和纳米线等被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研究中,大大提升了生物传感器分析检测物质的选择性、灵敏度和可靠性等性能。
上一条: 生物传感器在肿瘤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条: 电生物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相关产品